制备技术研究

壳寡糖制备及其质量评价方法

来源:大连中科壳寡糖研究中心  时间:2016-04-23
壳 聚糖在酸性溶液中是不稳定的,会发生长链的部分水解,即糖苷键的断裂,形成各种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不等的片段,严重水解时则糖苷键完全断裂,成为单糖——氨 基葡萄糖。因此,早期的壳寡糖制备多采用酸水解方法,通过选择酸以及控制酸水解的过程,获得期望得到的分子量范围的壳寡糖。
  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,盐酸和硫酸被用于壳聚糖的降解。Baker等早在1958年将壳聚糖溶解于盐酸溶液中,在100℃条件下反应,制备低聚壳聚糖。 盐酸降解法工艺操作简单,但降解条件较难控制,操作环境污染严重,降解产品主要为单糖和双糖,活性较高的寡糖含量较低。鉴于强酸对壳聚糖的降解过于剧烈, 有人提出用醋酸、亚硝酸及磷酸等较弱的酸对壳聚糖进行降解,但是该方法控温比较麻烦,制备过程中污染也比较严重,且产率也不高。
   氧化降解法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比较多的壳聚糖降解方法,其中的H2O2氧化降解因成本低、降解速度快、产率高、对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倍受关注。H2O2降 解法得到的产物分子量与反应条件密切相关。升高温度和提高H2O2浓度既可缩短反应时间,又可以提高收率,但过高的温度和过高的H2O2浓度使水解反应过 度,产物中单糖和二糖的比例较大,寡糖收率降低;反应体系的pH值因影响壳聚糖的溶解情况,从而影响反应速度。随着研究的深入,人们也发现了H2O2降解 法存在的问题。其一是氨基的损失,温度升高或反应时间延长,都会引起氨基含量迅速下降,即壳寡糖的结构发生了改变。其二是降解过程后期的褐变,溶液颜色变 深,影响产品品质。
  此外,人们也尝试用一些物理方法降解壳聚糖,如利用加热、加压、微波、超声、射线等物理方法。但这些物理方法降解效果差,很难得到聚合度为2个~10个单糖的壳寡糖。
   生物降解法是利用酶降解壳聚糖制备壳寡糖的方法。该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,得到了广泛重视,国内外研究十分活跃。生物降解法同化学降解法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势:一是反应条件温和,对设备要求不苛刻,二是降解过程及降解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易于控制,壳寡糖得率高,不造成环境污染;三是结合一些过 程工程的技术,如固定化酶技术、超滤技术等,可以实现经济的大规模的壳寡糖连续生产,因此酶降解法制备壳寡糖是最有前途的方法。
   酶降解法有专一性酶降解法和非专一性酶降解法。专一性水解酶是利用以壳聚糖为专一性底物的酶,可以高选择性地切断壳聚糖的β-(1,4)-糖苷键,主要 包括甲壳素酶、壳聚糖酶。专一性酶主要来源于细菌、真菌等微生物细胞,因来源有限,目前还不能大批量获取,价格昂贵,难以商品化,所以寻找用于降解壳聚糖 的非专一性酶极为重要。目前已知能降解壳聚糖的非专一性酶有三十多种,包括一些多糖酶、脂肪酶、蛋白酶、溶菌酶等,其中蛋白酶、脂肪酶、淀粉酶和纤维素酶 对壳聚糖的降解效果比较显著。
  除了在自然界中继续筛选产酶活性较高的微生物菌种外,人们还利用基因工程手段,通过对产壳聚糖酶菌株的基因分析,运用分子方法克隆并高效表达所选菌株的壳聚糖酶基因,以实现重组菌的壳聚糖酶高效表达。但这方面的工作依然处于实验室阶段,没有产业化方面的报道。
   不同分子量的壳寡糖,其生理活性差异很大。因此,壳寡糖产品质量的评价指标,除了常规的一些指标,如水分、灰分、糖含量等外,还必须检测产品的分子量。 该指标包含了两个含义:一是产品的平均分子量;二是产品中各聚合度寡糖的分布,即各聚合度寡糖的含量。通过该指标的检测,控制产品中有生理活性的壳寡糖的 含量。产品中各聚合度寡糖含量的检测,常用的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或质谱法。(九)